甘肅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質地貌

地 質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主體由興隆山、馬啣山山地及山間谷地組成。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祁連地槽褶皺系與秦嶺地槽褶皺系之間的秦祁中間隆起帶之東南端,次級構造單元為青石嶺—馬啣山橫斷帶的馬啣山褶穹和興隆山褶凹。前震旦紀及震旦紀,本區接受了一套地槽型的砂巖、粉砂巖、泥質巖、酸性與中酸性火山碎屑巖、中基性火山巖及碳酸鹽巖等巨厚沉積物。前震旦紀的呂梁運動使其褶皺回返,形成了馬啣山倒轉復背斜的構造輪廓,并伴隨有不同性質的斷裂活動,在其后期產生了較強烈的混合巖化,形成了廣布馬啣山區的各類混合巖。加里東運動使本區進一步遭受區域變質作用,奠定了興隆山復式向斜的構造特征。相對而言,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在本區活動不甚強烈,相反,新構造運動則較為活躍,使本區不斷上升。
保護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前震旦系馬啣山群(AnZmx)、下震旦統興隆山群(Z1xn)、下侏羅統阿干鎮群(J1ag)、中上侏羅統鐵冶溝群(J2-3ty)、白堊系下統河口群(K1hk)、第三系上新統臨夏組(N2l)及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黃土(Q32eol)和全新統沖積、洪積物(Q4pl-al)。
地質構造上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祁連山褶皺系的秦祁中間隆起帶的東南端。根據沉積建造、構造變動和巖漿活動等因素,分級劃分構造單元五級。一級秦嶺——祁連——昆侖北褶皺系,二級祁連褶皺系,三級秦嶺——祁連中間隆起帶,四級青石嶺——馬啣山拱斷束,五級馬啣山褶凸、興隆山褶凹。
地 貌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地貌形態以兩大石質山地和山間谷地為主要特征。兩大石質山地就是馬啣山與興隆山。馬啣山為復式背斜斷塊侵蝕中高山,興隆山系為復式向斜斷塊侵蝕中山地。山間谷地就是夾于此二山系之間及山體本身形成的黃土梁峁、山麓及溝谷堆積地貌。
馬啣山與興隆山南北對峙呈馬鞍形,興隆山、棲云山兩座主峰由馬啣山分支曲折而來。山體長約37Km,寬約17 Km,山勢走向呈西北西——東南東,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m之間,馬啣山主峰海拔3671.6m,比高為500~1000m之間,是黃土高原范圍內唯一超過3600m的高峰。山體過境后,向東延伸終止于浩瀚的黃土丘陵。陡壁深谷,溝谷縱橫,河床比降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狀起伏,坡度多在30°以上,地形呈齒狀。山體兩側與黃土高原鑲嵌,多為黃土侵蝕地貌,主要地形形態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
主要地貌類型有構造侵蝕形成的中山地、中高山地和侵蝕溝;冰緣地貌的凍土與冰楔、冰磧壟與凍融泥流、凍脹草丘;堆積侵蝕黃土丘陵地貌的黃土梁峁和黃土溝谷;堆積侵蝕河谷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