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文

地表水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內河流水溪發育健全,水質良好。均屬黃河水系。據統計,全區共有大小不等的河流、水溪30余條,均發源于馬啣山和興隆山,年總徑流量5349萬m3。其中,興隆峽、水磨溝徑流量較大,正常徑流量為0.1~0.23m3/s,年徑流量超過700萬m3/s,水系分布遍及全區,流向大致可以分為兩個,西部(馬坡以西)均流向西北進入蘭州市區匯入黃河;東部流向東北歸入宛川河,最后也一并流入黃河。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舉世聞名的,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興隆山自然保護區是石質山區,而且降雨量比黃土高原的平均值高出1/3~1/2,也正是由于保護區內降水相對充足,林木生長茂盛,植被優良,很大程度上又保護了土壤,水土流失大大減輕,是甘肅省水土流失最少的地區之一。
據部分測定結果分析,保護區內水質普遍良好,大多屬于重碳酸鹽型水,礦化度為100~500mg/L,為低礦化度的淡水資源。
地下水
保護區內氣象條件優越,地貌形態獨特,地質構造特殊,由于這些因素在空間分布和作用強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形成了保護區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多種地下水類型,按其分布規律大致可分為四種情形:黃土丘陵地區的黃土及底部基巖風化殼潛水,區內出露較少;基巖裸露山區的基巖裂隙潛水,是保護區內最重要的潛水類型,馬啣山與興隆山上均廣泛出露;河谷階地的孔隙潛水,區內分布較少,僅見于張家寺、上莊、紅莊溝、馬蓮灘、龕谷峽等地;白堊系和第三系臨夏組地層的富水微弱的裂隙潛水、層間裂隙水和孔隙水,這種類型的地下水在區內出露較少,分布面積小。
保護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渠道灌溉水的垂直入滲和河水、基巖裂隙水、溝谷潛流的側向補給等。這些補給因素在不同地帶的作用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地質與地貌條件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基巖裸露的中高山區,海拔高,雨量充沛,基巖裂隙發育,為大氣降水的補給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因素,這也是基巖裂隙水獲得補給的唯一途徑。黃土丘陵地區,同樣接受大氣降水的單一補給。由于黃土易被侵蝕沖刷,溝谷系分布密度大,降雨形成的洪水多以暫時性地表運流的形式順坡而下,匯入溝谷中成為地表徑流。河谷及溝谷地區,潛水分布于近河床的漫灘礫石卵石層中,由于河谷潛水與地表水發生了直接聯系,因此,地表水可以成為河谷潛水的直接補給來源,同時還可接受渠道水、大氣降水入滲的溝谷與高階地的側向補給。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地下水屬重碳酸、硫酸鈣(HCO3+-SO42+-Ca2+)型和重碳酸、硫酸鈣、鎂(HCO3+-SO42+-Ca2+-Mg2+)型,呈弱堿性。水中所含各類離子及多種微量金屬元素,都適合人體的需要,為優質地下水。